从高邮湖畔的农家少年,到复活清代宫廷绝技“活环麻花手镯”的匠人;从夜光杯学徒,到屡获“天工奖”“百花奖”的“器皿之王”,王金高在玉石方寸之间,践行着“在平衡中寻求不平衡,在不规矩中寻求规矩”的创作哲学,让传统玉雕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哥哥的书包:辍学少年的玉缘起点
1991年夏天,高邮县龙奔乡和平村。18岁的王金高高中毕业,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抉择。家境贫寒,父母无力同时供养两个孩子读书。他把书包和文具塞给妹妹:“哥去学门手艺,照样能撑起门户。你一个女孩家,读书才能有出息。”
第二天,他走进龙奔玉雕厂,从打磨夜光杯、玉石健身球开始学起。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零基础的农家少年,几个月后就能用最快速度做出最圆最光的玉球,做的夜光杯匀称光洁,几无缺陷。入行仅三个多月,厂领导就带他去扬州学习考察,一扇通往玉雕艺术巅峰的大门,从此打开。
展开剩余79%二、师承双璧:在传统中寻找自己的语言
1996年,王金高拜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焦一鸣门下。焦大师擅长炉、瓶、薰等传统器皿,作品以方正大气、纹饰细腻著称。四年后,他拒绝外地高薪邀请,选择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深造。高毅进擅长将青铜器等古代器型与现代审美结合,作品浑厚古朴、温润典雅。
“我不愿意去完全模仿别人,”王金高说,“我要把我的思想理念加进去,成为我自己的东西。”为了把理念落到实处,他先后走进南京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又随清华美院远赴日访学,传统刀法与现代美学在他的工作台上悄然合流。
三、十年破壁:复活清代宫廷绝技
1999年,王金高开始尝试复原失传两百多年的“活环麻花手镯”工艺。
这是一项极致的挑战——需在整块玉料上雕出三股绞丝活环,极耗料、极易崩裂。十年试错,十年磨砺。他终于将传统“三股五旋”提升为“三股六旋”,使手镯更加紧凑精美。2016年,这件作品荣获“百花奖”银奖,成为业界佳话。
2017年11月,王金高作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受邀参加在法国卢浮宫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为了在法国卢浮宫世界非遗展上、能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充分了解中国玉文化的深厚底蕴,王金高精心准备了有(中英法)三种语言和图片对照的精美画册。
包括《福满乾坤》瓶、玉液执壶、活环麻花手镯等传统与创新结合的作品。十年裂心碎玉,终化作塞纳河畔一抹东方月色,轻轻却恒久地照进世界眼底。
四、“器皿之王”的创作哲学
而他对技艺极限的攀登并未止步。2019年王金高再启新程,耗时三年琢成《活环·内链瓶》。
瓶壁高浮雕日月同辉、万象更新、人寿年丰,吉光缭绕。更惊人的是,他仅凭五厘米窄口,在腹中掏出两条各六十六节的玉链,链尾悬着直径六厘米的活环,环环相衔却被瓶口牢牢卡住,既拿不出也碰不到,方寸之间藏住一条奔腾的玉河。
整件作品把扬州工的“链子活”推至新高度,观者无不屏息,叹一句“不可思议”。王金高被誉为“器皿之王”,但他却说:“害怕做简单的东西。”在他看来,器皿件绝非“方的圆的就是很简单”。
五、家国情怀:从农家子弟到大国工匠
如今王金高已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以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雕大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诸多荣誉称号。他始终不忘根本:“一个人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该忘记自己的来处。”
他将家乡高邮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入作品当中,高游壶(高邮湖)、高邮和谐(高邮河蟹)、取同音之意,将家乡高邮的美景美食、用玉雕艺术的手法带上央视栏目,有力地展现了高邮的文化魅力!
从高邮湖畔到卢浮宫,从农家少年到大国工匠,王金高用三十多年走出一条玉雕传奇路。盛名之下,他仍每日磨刀不辍,把高邮的晨露、运河的桨声刻成最浅的线,只为提醒自己:刀锋越磨越亮,人心越磨越热。
发布于:江苏省简配资-配资查询官网-散户配资网站-实盘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