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pexels
文|北京十一学校前校长李希贵
作为国内素质教育的先锋,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在教育界频频引发热议而其前校长李希贵的教育理念更是为人关注的焦点。
他曾说过: “教育学也是关系学”,认为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才能和孩子达成共识,按照既定学习目标完成教育计划。
特别是在新时代下,家长如何处理和孩子的关系?面对诸多棘手问题,李希贵曾列出几大关系原则,给家长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以下为第一人称阐述。
第一条原则:
陪伴在先,教育在后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是时间往往安排得很满,却没有留给孩子的专属时间。
展开剩余88%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有时候忍不住就会启动训导模式,这其实是孩子最烦的。
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 这时候,教育不仅会自然发生,而且效果极其明显。
比如,可以每天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或者在睡前进行15分钟的亲子共读。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学的教养方法更重要。
“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这个规律在家里也一样,陪伴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第二条原则:
咬住底线,放大空间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什么是底线? 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
当然,孩子每个年龄段需要设置不同的底线。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要求,并且充分向孩子说明理由。不见得听孩子的,但是要跟孩子阐述清楚理由。而且,底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图:pexels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
如果除了底线,你还是没完没了地对孩子说“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会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更别提创新意识。
第三条原则:
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对于孩子,家长无疑是权威,但是,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你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呢,却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频繁失败的话,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要么容易变得盲从。
事实上,做父母的,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而且信任咱们。
图:pexels
所以,才要 少用权力,多用规则。规则,和第二条所讲的底线不同。底线是强制性的,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规则不能单方面制定,必须和孩子协商产生。跟底线类似的是,制定好的规则之外,父母也不能再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父母要和善而坚定。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对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不要一次确定过多规则,可以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第四条原则:
设计策略,培养习惯
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长期培养。父母要做的,就是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比如,几乎所有家长都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那么以后只要出门,就要带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孩子最近最喜欢的书。出门之后,至于看不看,不那么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门,我后面的小书包里也是有一本最近喜爱的书的。
图:pexels
仅仅这样一个暗示,其实就是一个脚手架。 按照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较容易养成阅读的习惯。而不是父母天天在家里逼孩子“你要看书,必须看书”。
又如,你想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就要规定好家庭作息时间, 可以把睡前15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时间一到就开始共读。共读之后,孩子一般都会准点睡觉。
这就是“设计策略,培养习惯”,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它是顺着策略渐渐养成的。
第五条原则:
随时鼓励,定期反思
对于孩子,做家长的总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我们看见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总忍不住批评,希望他变得更好。
退一步想一想,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好的行为通常情况占85%以上,不好的只是15%左右。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以表扬的优点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85%好的行为,我们为什么往往看不见?
图:pexels
所以,父母得培养这样的习惯: 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
那15%不好的行为怎么办?单纯批评没用,我们应该做的是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请注意,这两个词很重要: 反思和定期。
“反思”是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比如,上学迟到是因为赖床,赖床是由于前一天晚上拖延了上床时间,那么按时间睡觉问题就解决了。一起找原因,找改进的方法,这叫反思,而不是批评。
“定期”不是每天说,看见就说,而是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一次,定期反思。
反思是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本人。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
第六条原则:
转移目光,发现潜能
父母得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仅此而已。
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
图:pexels
数学不好的孩子,可能在人文或者艺术方面有优势;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键盘类技能方面没有优势,可以尝试舞蹈、绘画、合唱和其他的艺术门类。
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赋中的短板,非得盯着它不放,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造成孩子的对抗,不仅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可能的发展。
第七条原则: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这一条太精妙了,一般家长可能都不太意识得到。
孩子往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老师也会因为孩子喜欢自己而反过来更加喜欢孩子,从而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
关系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家长就要促进这样的良性循环。越是孩子不认可的老师,家长就得反复想办法在老师身上找到一些能被孩子认可的特点。你传递给老师的认可,也会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
反过来,家长也要想方设法从老师那儿获得对孩子的认可,哪怕是一点点,然后及时传递给孩子。
当家长的,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老师更喜欢孩子。
老师可能会一分为二地向你介绍孩子的情况,不光说优点,也会说缺点。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不是向你告状,是为了方便你教育孩子。
这时家长就得注意,不要把老师指出的问题直接传递给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一旦起冲突,家长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也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屏蔽的是整个世界。
*本文来源美中科教、守望新教育,内容有删改。作者李希贵,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上海市简配资-配资查询官网-散户配资网站-实盘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